選擇性緘默的四則TED演講

Shaela Niles小時候被誤解為故意不說話或裝作無助,並貼上了害羞的標籤。上學之後,她又因為沒反應而被誤解為自閉症和學習障礙。父母、老師、醫師和她自己都不知道,原來她是選擇性緘默症。到了青少年和成人,她因長期的緘默和焦慮,罹患廣場恐懼症、強迫症、憂鬱症。在無助和孤立之下,她恐慌發作、企圖自殺。後來,她在維基百科找到選擇性緘默症這個名詞,才突然明白這一切。她激勵自己去克服它,參加演講社團,並且人生中第一次在課堂舉手發言。現在的她勇於面對挑戰,耐心而平靜的等待屬於自己的綻放時刻。宣導選擇性緘默症的意識,也成為她的使命之一(影片有中文字幕)。

從啞口無言的難堪,到振奮人心的演講,Mehrnaz靠著持續不斷的微小進步。她說:「我小時候有選擇性緘默症。那是一種嚴重的社交焦慮,讓人在某些情境說不出話來,像是在學校或面對不熟的人。記得每次別人問我問題,或期待我說話,我無論怎麼努力都說不出來。如果爸媽在場,我會向他們耳語,由他們替我說。經過許多年一小步、一小步,不斷的嘗試、失敗、再嘗試,我才能在社交情境變得比較自在。因此,今天我能站上TED講台,是無數的微小進步累積而來的成就。」
Candice的女兒Regan在學校不說話。小兒科醫師說:「這只是過渡時期,不用擔心。」幼稚園園長說:「這是反抗對立,故意不說話。如果六個月內還不開口,就請她離開。」歷經轉學、求助於心理師、自我學習,Candice了解到,Regan的狀況叫做選擇性緘默症,每140個孩子中就有一個。她也了解到,由於對此症普遍缺乏認識,導致錯誤對待孩子。老師往往給孩子貼上標籤,連許多醫師都以為孩子只是害羞,長大自然會好。事實上,若不予以幫助,將導致社交孤立、學業低下、憂鬱症。Regan由治療師進行認知行為引導,依循階梯計畫,逐步擴大說話圈。但她還有許多挑戰,需要周遭人的了解和耐心,並且看到她的許多優點。
如果別人視為理所當然的事,你卻做不到?例如:面試時,你心臟狂跳但說不出話來;面對朋友,你額頭冒汗、臉頰脹紅卻吐不出一個字。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,說話像呼吸一樣的自然。但對選擇性緘默者而言,說話卻難如登天。如何幫助呢?首先是了解,了解才能看見警訊,老師才會注意到孩子無法和人互動。 再來可以分成「要」和「不要」做什麼。「不要」逼迫孩子做令他壓力太大的事,例如:老師堅持孩子上課一定要發言。「要」幫助孩子融入團體,一次一點點地擴大他的舒適圈。讓我們一起學習,聽見沉默的求救訊號,看見隱形的需求。焦慮是綑綁住孩子的蛹,讓我們撫平他們的苦,幫助他們突破這個蛹,蛻變成美麗的蝴蝶。
Ruth Perednik是選擇性緘默症治療的先驅,曾於2018年受邀到台北演講,後來並在台開設線上課程。